粉红音乐网

民间原创音乐悄然改变着彰武文化生态

发表于:2024-05-17 作者:粉红音乐网编辑
编辑最后更新 2024年05月17日,­核心提示4月5日,记者跟随彰武地域音乐研究会的业余歌词创作者们来到彰武县丰田乡丰田村宋忆兵家,72岁的宋忆兵是民间音乐爱好者。在彰武县,像宋忆兵这样的业余歌词创作者以群体的姿态成长着,这300人中有

­  核心提示4月5日,记者跟随彰武地域音乐研究会的业余歌词创作者们来到彰武县丰田乡丰田村宋忆兵家,72岁的宋忆兵是民间音乐爱好者。在彰武县,像宋忆兵这样的业余歌词创作者以群体的姿态成长着,这300人中有机关干部、有教师学生、有工人农民,也有卖豆腐的、养牛的,上自耄耋老者,下至10岁的孩童。他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却毫无功利目的地进行着歌曲创作。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清贫的生活里以写歌为富有。但他们没认识到,正是他们这样无意识的追求,悄悄地改变着这里的文化生态。

­  他们不指望写歌改变命运,写歌即是他们的生活,是一种状态、一种习惯、一种追求、一种心灵的安慰。彰武历史悠久,这里居住有汉族、蒙古族、满族、锡伯族等15个民族,这使彰武的地域音乐呈现出多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的特色为什么彰武县能孕育这么多的民间歌词创作者?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彰武历史悠久,是清朝三大皇家牧场之一,这里居住有汉族、蒙古族、满族、锡伯族等15个民族,这使彰武的地域音乐呈现出多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的特色。在众多音乐元素中,有汉族秧歌小调,蒙古族长调、短调、单鼓音乐,皮影音乐和劳动号子等歌调。据记载,蒙古族短调《宾图王》《那木斯莱》就产生于此。记者在彰武原创音乐主创人孙建国办公室里见到的 《彰武文史辑》《彰武史话》 等书籍中都有关于彰武县民间音乐发展的记载。

­  据介绍,几年来,彰武词曲作者以家乡为创作素材,创作了原创歌曲近百首,包括文化旅游景区歌曲、田野歌曲、广场歌曲等,像 《田野放歌》《田野上飞出幸福的歌》《大漠牧星人》《百姓大舞台》《扭起来唱起来》《美丽的千佛山》《情满大清沟》《沙泉小镇欢迎你》《故乡在沙泉》《金沙堡之恋》都是代表作。

­  82岁的牛庆福是一位退休工人,姚玉辉是彰武两家子镇一位普通的农民,刘宝军是彰武镇的"水果哥",王宝林是彰武东六镇的豆腐匠……他们都写词作曲,用音乐再现着彰武地域文化魅力。牛庆福说,他很知足,自己这么大岁数还能写歌,他特别珍惜现在的生存状态。《快乐的豆腐匠》就是由只有初中文化的50多岁的豆腐匠王宝林创作的。王家小院中,保留了一间"创作室"。空闲时,王宝林就在这里看书、写诗、写歌、弹琴。一架旧的电子琴是弟弟送给他的。最初,王宝林根本不识谱,唱歌完全靠记旋律,现在他能把熟悉的歌曲通过电子琴演奏写出简谱来,还自己创作了几十首歌。

­  家住彰武县大冷镇大庙村的退休教师刘树斌先后组织创作了《大棚里的姑娘》等四首关于"沈阜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优秀歌曲。孙建国现在已创作歌词50多首。他与作曲家宝文合作创作的 《扭起来唱起来》《感恩大地》,分别由歌唱家于文华、魏金栋演唱,并在央视《天天把歌唱》栏目中播出。《扭起来唱起来》 入围"百部群众原创优秀文艺作品";《向祖国诉说》 由歌唱家刘秉义演唱;《田野放歌》《百姓大舞台》作为农民赛歌会主题曲和广场舞曲在阜新城乡广为传唱;他与李迎春、刘芳、牛庆福创作的《百姓大舞台》,于2013年由彰武歌手刘芳在央视七套《阳光大道》中演唱,受到好评。

­  目前,彰武的业余词曲作者已创作歌曲400多首。上传互联网原创音乐基地达百余首。音乐创作小组56个,词曲作者300余人,常年参与原创歌曲演唱等活动的达2万余人孙建国告诉记者,2007年彰武县举办了第一届农民赛歌会,从第二届农民赛歌会开始就有了彰武人自己创作的主题歌--《田野放歌》,从此彰武地域音乐迅猛发展,从一年一度的彰武小戏、农民赛歌会、广场健身舞到优秀群众文艺节目调演; 从乡村家庭乐队到社会文艺团体; 从百姓大舞台到各地方卫视,再到中央电视台,彰武音乐也涌现出了宝文、高咏志、刘芳、聂凤君、黄鹤、刘芷郡、洋洋、牛庆福、李迎春、刘英春、段文刚、祝凤山、刘尧、崔长海、钟庆福、宋忆兵、刘凤楼、刘树斌等走向全国的作曲家、词作者和歌手。

­  彰武不仅词曲作者层出不穷,还出现了登上《中国好声音》舞台的黄鹤、走上央视 《星光大道》舞台的刘芷郡、走上央视《阳光大道》 舞台的刘芳等一批优秀歌手,现已初步形成独特的地域音乐风。

­  很多人一定还记得 《中国好声音》节目中的那个"黄大嗓"黄鹤,她是彰武县农民赛歌会的三等奖获得者。在彰武县,像黄鹤这样参加过各大卫视节目的人可不少,几届赛歌会的获奖歌手崔长海、祝凤山、钟庆福、王丹等都曾在全国有影响的音乐赛事中一展歌喉。通过农民赛歌会发现和培养了一批优秀艺术人才,部分优秀选手考入专业院校,部分选手成为专业演员,常年活跃在文艺演出市场。

­  "真正让老百姓唱响属于自己的歌,这样的创作才有意义。"彰武县文新局在"5sing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网站特别建立了"彰武原创音乐基地"板块,在这个网站上,人们可以听到彰武人原创的歌曲。同时,在众多网络音乐平台软件当中,都能听到来自彰武的音乐。

­  采访的路上,记者打开手机,在"5sing中国原创音乐基地"网站上,记者听到了孙建国作词、宝文作曲、亚洲爱乐合唱团演唱的《我们都是彰武人》,歌曲唱出了彰武人的自豪与真情。网站上还有《山清水秀彰武美》《田野放歌》《百姓大舞台》等脍炙人口的歌曲。

­  目前,彰武的业余词曲作者已创作歌曲400多首。上传互联网原创音乐基地达百余首。音乐创作小组56个,词曲作者300余人,常年参与原创歌曲演唱等活动的达2万余人。

­  传统民间音乐是彰武地区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们喜闻乐见、最贴近生活的艺术形式之一。但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一度出现民间艺人后继乏人、青黄不接的状况,传统民间音乐濒临失传。于是,成立地域音乐研究会,对濒临失传的传统民间音乐进行抢救性挖掘和保护2013年,孙建国在县文化局工作期间,倡导成立彰武县地域音乐研究会。挖掘地域音乐文化是研究会成立后的第一件事,然后是寻访老艺人,对民间音乐和戏剧进行录音整理与文字记载,搜集了大量宝贵的资料。孙建国带领研究会的成员,踏遍了彰武的山山水水,采访了孙禄、陈良策、牛庆福、宋忆兵等数百名民间老艺人,开展大规模抢救性的民间文艺挖掘搜集整理活动。这些老艺人都已八九十岁,他们不仅创作歌曲,还口口相传一些老歌。

­  彰武镇建设街社区96岁老人孙禄,会哼唱各个时期的许多歌曲,还保存着歌谱手抄本。走访中他们了解到,苇子沟镇已故老人曹景荣1986年和赵冠华一起整理了民间民族流行歌曲20首,供老百姓传唱。住在彰武镇北山社区的退休干部牛庆福在部队时就创作歌曲、当指挥,回到地方后坚持创作,还自发成立了音乐创作小组,创作歌曲几十首。72岁的宋忆兵手里有300多首歌词,大多数是自己创作的。

­  当年96岁的孙禄自己创作和收集的歌曲有40多首,现在孙禄老人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的歌却留在 《彰武原创歌曲集》里。

­  《彰武原创歌曲集》里收集了这些老艺人自己创作的作品,还有一些传唱久远的老歌。

­  彰武县地域音乐研究会成立后,组织开展挖掘传统音乐,进行地域音乐学术交流、研讨,举办地域音乐论坛; 组织地域音乐普及教育培训,培养社会音乐创作和演出骨干,提高艺术水平;组织开展社会音乐活动,组织社会音乐比赛、观摩演出、音乐会、演唱会及展演、交流等赛事。整理出版了《彰武民间音乐集》《彰武民间歌曲集》,对彰武县民间音乐发展进行了记载和传承。

­  这些词曲作者的创作,自觉地传承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对彰武县当地的文化生态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彰武拥有"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国家级桂冠,其文化底蕴深深地烙在彰武的每寸沃土上。

­  通过原创歌曲把彰武唱出来,让世人知道彰武、了解彰武。原创歌曲不仅弘扬了彰武的地域文化,还为本地草根歌手提供宣传平台,让音乐人的作品得到更好的宣传。

­  原创音乐对本地区地域文化发展、对这里人们的生产生活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乐声带来的是一派轻松、祥和的人文环境。这种由地域音乐传递的人文关怀,必将引起情绪变化与情感沟通。在节庆日、在大型文化活动中,演唱的歌曲都是本土原创歌曲。这些原创歌曲在音乐语汇、结构体裁、乐风形态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当下的彰武地域音乐,有着多民族、牧歌、乡土、时代特色,形成了具有大雅近俗的独特音乐模式。比如《苏鲁克人欢迎你》的音乐,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能够拨动人的心弦,具有蒙古歌中长调元素。宋忆兵说,原创音乐的感受来自人们对于生活的认知,通过分享自己的原创音乐让更多人感受到世界的美好和真情。

­  采访中,记者不仅感受到彰武县浓浓的歌词创作氛围,也感受到这里的人们对家乡的热爱,更感受到他们对传统民间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彰武人担负起地域文化的责任,用地域音乐来反映地域文化。

□本报记者/杨 竞

0